10岁的轩轩(化名),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年纪。1个月前,他毫无征兆地出现气喘症状,当地医院胸部检查提示“肺炎”,入院治疗1周后出院。然后,出院后的轩轩症状并未完全消失,家长带着他再次就医。在医生的建议下,轩轩进行了胸部CT检查,结果领人震惊——胸骨后方竟长出一个直径超过10cm的巨大“前纵隔肿物”。该肿物不仅包绕进出心脏的大血管,还压迫气管使其变窄。
心急如焚的家长多方打听后,带着轩轩来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的胸部及肿瘤外科门诊,找到了武玉睿主任。随后,武玉睿召集全院多学科会诊。病理科主任王鹏、血管瘤与介入血管中心主任申刚、心脏外科主任张辉、麻醉科主任潘守东、放射科副主任孙雪峰、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刘霜、血液科主任医师张朝霞等到场,共同为轩轩制定治疗方案。
多学科会诊
经过激烈讨论,大家认为轩轩病情发展迅速,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必须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当务之急是尽快手术切除或减压。
摆在面前的首要难题是麻醉关。由于纵隔肿瘤严重压迫气道,气管插管难度极大,若插管失败,将无法进行有效通气。而且,术前只能在应用抗焦虑药物后,在清醒状态下插管,因为一旦应用肌松药,气管周围肌肉失去支撑,将导致呼吸衰竭,这种灾难性后果几乎无法挽回,抢救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
风险虽高,但在生死抉择面前,医生们没有退缩,毅然决定直面风险。经过深入讨论和推演,专家们为轩轩制定了3套阶梯式麻醉和手术保障方案。
2025年6月4日上午10点,轩轩坐在平车上被推进手术间。此时,手术室内各科室人员已全部就位。潘守东带领麻醉医师韩丁、邹士雅,手术室护士长吴新雁带领护士李晋、许可心等,团队医护经过重重努力实施了全身麻醉。
韩丁借助纤支镜发现,轩轩气管最狭窄部位距离隆突(气管分叉处)很近,不到1厘米。导管位置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气管不通畅或单肺通气,而轩轩在单肺通气状态下无法维持氧合。麻醉医生对气道管理的安全空间极小,整个手术过程犹如走钢丝般惊险。
手术终于开始。主刀的武玉睿发现肿物质地与预想不同。胸腺瘤B型组织应较软,而轩轩气管和心脏上方的肿瘤组织却硬如磐石、边界不清!王鹏也来到手术室,并立即将切下的一小块肿瘤组织送到病理科诊断。很快,术中冰冻病理结果出来了:高级别淋巴瘤!这与术前大家的担忧一致。与其他实体肿瘤不同,淋巴瘤治疗主要靠放化疗,手术只需达到取活检目的即可。淋巴瘤对激素敏感,首要应用的就是激素。武玉睿在术中致电血液内科张蕾主任医师,并根据建议立即给轩轩使用第一剂量激素治疗,后续再根据大病理的具体分型制定精准化疗方案。随后,武玉睿又心可能切除部分肿瘤,以减轻瘤负荷和压迫。手术结束,苏芸和郑启鹏顺利完成关胸和缝合。
轩轩被推出手术室的那一刻,在手术外焦急等待的父母早已泣不成声。他们嘴角颤抖,呼吸急促,哽噎着说:“谢谢大夫!谢谢大夫!”
术后轩轩转入重症监护室,一边接受生命支持治疗,一边根据肿瘤细胞分型进行化疗。尽管术后早期的通气和呼吸管理异常艰难,刘霜带领重症监护室团队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武玉睿每天带领团队到重症监护室查房,对于轩轩的病情变化了如指掌,并配合重症团队进行后续治疗。经过综合治疗,轩轩的前纵隔肿物开始缩小,气道压迫症状明显缓解。虽然轩轩无法说话,但每次查房他都用双手比着“ok”和胜利的手势,传达着坚强和乐观。术后第7天,轩轩顺利拔除气管导管,终于度过了生死难关。后续在重症医学科、胸部及肿瘤外科、血液内科的悉心照料下,他逐渐撤掉身上的管路,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舒,通讯员邹士雅、潘守东)
鼎合网配资-专业配资开户-最新配资平台-股票配资第一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